1. 数字航线首页
  2. 励志故事

有哲理的文章关于励志

外卖省钱大联盟


有哲理的文章关于励志

导语:真正的希望必须是现实的延伸,是一步步往前走的路,是不断为美好的下一步作准备的实现. 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有哲理的文章关于励志,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近期,到北京广播电台的《教育面对面》节目说有关肖传国雇人报复方舟子的事,后来我们把话题扯到了报复心理,说白了,就是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

这让我联想起多年以来人们,特别是家长和老师们总挂在嘴边的“挫折教育”。听上去,那是针对孩子的,可为什么强调了这么多年,无论是大人或孩子,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时,仍然无法承担(负面)呢?

有的父亲说,应该让儿子受一受自己当年的苦,应该把孩子送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或者索性让孩子离开自己一段时间……,似乎这种所谓的苦,就是挫折了。

这哪里是什么挫折教育?这简直是破坏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过早便对爱失去信心,那么,一旦他们将来再遇到分离之事,无论是在社会或是在家庭,那种被抛弃的感觉势必会形成条件反射(分离焦虑),让他们力不从心或烦恼不堪,那么,他们或许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挽留,去拯救那名存实亡的婚姻或职业。因此,这种所谓的“挫折教育”,不等于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吗?

其实,我们在一些国外电影里,不难看出那些老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不是全部,而是相当一部分人,无论男女,即使遇到不利的局面时,仍然百折不挠地坚持着,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比如十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上海人同时在上海炒股,不久后他们都赔了个精光,上海人的妻子无论怎样安慰他,他仍然站在楼顶想自杀,美国人的女友因男友的赔本而甩了他,可财色兼失的美国人,却去救那个想自杀的上海人。他说:“该自杀的应该是我,你至少还有爱你的女人……”

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决不是说中国人没有美国人坚强,不是说中国人素质比美国人低,决不是,这种结论只能从那些抱怨者口中说出,心理学者决不这样认为,心理学者说:“我们的挫折教育的确有必要加强。”

我家周围住着许多刚上小学的孩子,有一个小男生回家时带着期末考卷,他的语文得了87分,听到儿子的汇报后,家长不干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打骂,那张考卷,便成了这皮肉之苦及心灵羞辱的根据。

而隔壁的一个同班女生得了100分,两对儿父母都对她大加赞许,那种态度反差是可想而知的。于是,两个孩子同时得出结论:“家长只接受高分,不接受低分”——进而:“父母只爱成功的我,不爱失败的我”——再进一步:“我只能接受表现好的,对自己有利的,成功的自己,不能接受失败的、负面的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有条件的爱”,老实说,这的确不该发生在父母身上,因为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将来,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心中的那根鞭子会再一次抽打自己,这,就是自卑、自贬,自责,自虐或自杀的根源!

同在美国,一个男孩子刚上学就只拿了个及格分,母亲在做晚餐时听见儿子的汇报,父亲在看报,也只是哼了一声,当儿子把考卷放到桌上时,父母一齐来看,父亲说:“看,儿子会考试了,当年你老爸连名字都差点儿忘了怎么写,手直打哆嗦……”然后就是哈哈大笑;母亲看了看卷子,摸着儿子的头,“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过你的对手,好了,赶紧洗手吃饭,今天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火腿三明治……”。

这个男孩子得到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进一步:“面对不利时,父母的爱还在身上,所以他一生都有活力,也不觉得困境是挫折,只是一种经历。”所以长大后,即使在大萧条时贫困潦倒,即使自己的作品三次被淘汰,他还是在与老鼠共尽晚餐(在地下室吃面包时,面包渣被老鼠抢食)时,激发出灵感,终于创作出世界第一动画明星:米老鼠。而他,就是伟大的迪斯尼先生。

有人说,他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没有放弃,可迪斯尼先生却说,不知道什么叫放弃或不放弃。他没有攥紧拳头大喊,也没有回忆起组织的教导,他什么都没想,因为那个无条件的爱始终在他身上,成为他的潜意识——就算生活不如意,就算穷得只能与老鼠共餐,他也照样自得其乐,就像父母一直陪伴在身边。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算别人不在意,自己也会非常看重“祖先的态度”,所谓光宗耀祖。所以只接受成功的,不接纳失败的,所以有些人会发展出偏执倾向:一旦失败,或有对立面,就会抓狂,就会不可理喻,甚至为了报复而反咬对手,触犯法律。

其实许多美国明星,包括总统,都是在骂声中成长且壮大的,他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承压能力)有多强,其实他们的本性与我们一样,只不过,他们的父母接纳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们,不管他们小时候考了多少分,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会因面子受损而破坏他们的人格。

这的确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异,日本人历来不接受失败,所以他们会发展出那么暴虐的性格,极端时甚至会剖腹自杀。老实讲,是谁把他们杀死的,世界上有什么力量足以让一个人自残生命?如果说有,那么只有一种:那就是父母,特别是母亲!

小区里,有一个男孩子在帮妈妈抱西瓜时开门,不小心,西瓜掉在地上,摔破了,顿时招来妈妈一顿谩骂。好了,之后,大家经常会看见一个小男孩儿跟在妈妈身后,妈妈手里提着大小包,儿子就是不帮着拿。

妈妈仍然在谩骂着儿子,说他不知道分担大人,不懂事,养他没用……,老天!罪过呀,罪过。儿子会把母亲所有的诅咒都会吸收进来,成为自己人格的数据,可他忘了,他也曾经想尽力帮母亲分担,但他得到的是什么?当他因力不从心打碎了一个西瓜时,母亲,一个女人当下的任性,当下的性格,当下的只接受成功,不接受失败,这一切情绪的表达,都在告诉儿子什么?

因此,一个孩子长到成人,所形成的一切好与不好的性格和习惯,全拜父母所赐,只要父母按自己的不良习气发作,孩子当下就会受伤,然后会内化、形成性格特质。

所以,一个孩子将来是否成功,是否能够容纳失败,是否具备顽强的意志,其实拼的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父母(教育),是他们的文化和传统意识。

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感觉不如别人时,父母要给到的不是贬低和对比(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而更要无条件地陪伴在他们身边,甚至连一句教导的话都没有,只是那种坦然和接受,还是做孩子爱吃的东西,还是跟孩子开玩笑,一切没有什么改变,进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再与孩子分享父母当年(与孩子同龄时)的经历,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下次如果你超过自己(或别人),那就更好了。”诣在:“就算你通过努力没有达到目的,我们照样会一如继往地爱你”。

如此,孩子记住的是爱,这个爱是真功夫,是陪伴一生的东西,也就是EQ的基石,而那个成绩,就算没高上去,也不会伤害到心理。

即:一切没有因这一张小小的考卷而改变,只不过,父母相信你,孩子从中学到的,就是自信。

肖伯纳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就是自我接纳,一个孩子不会自我接纳时,只能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汲取,也就是说,当父母无条件接纳他时,他也会这样接纳自己,这是自爱与自尊,它就是自信的基础,具有自信的人,一定自立和自强。

我们这个世界,一向不缺乏逆境,不缺少挫折,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问题在于,不是主动给孩子创造挫折,那无异于给孩子穿小鞋。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接纳那个力不从心的自己,接纳那个不足的自己,认可他并关爱他,不是谴责他、排斥他,这样,这个弱小的自己就会成为自己的同盟(自我完整),而不是成为自己的内耗。

其实,孩子好不好,决不在成绩,也不在学校,而是在家庭影响,无数的咨询个案及事例已经证明,有些成绩再高的博士后,或者在外镀了无数层金的高才生,照样会因家庭和事业的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会被生活中的石头轻而易举地击倒。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比那些当年成绩不如他们的老同学过得更糟,反过来,有些成绩并不太高,学校并不太好,甚至在高考时还落过榜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后来的生活倒是充满精彩。其实,主导这种转化的,就是情商,也就是自我接纳(这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他们的心里有一个信条:与其被人称作完美,倒不如接纳自我的完整。

他们就像李小龙一样,频频被对手击倒后,幽默地捂住伤口,琢磨着刚才对手的出招——这就是向生活学习,而不会因自卑就放弃。

另外,我们的教育的确非常看重分数,没关系,不跟它较劲,只要每次拿到孩子的分数时,按以上步骤操作,那么孩子就算再考得不好,心灵也没有受到伤害,将来如果遇到什么金融危机或失恋、离婚之类的事,包括人际关系不合或家庭矛盾等,他也不会因生活中的成绩不佳,而失去对生活和信心,只要具有父母那无条件的爱,即使孩子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可能轻言放弃,这种所谓的百折不挠,只能来自家庭之爱。

因此,不要小视一个眼神或一个触摸,每次与孩子互动时,都把你那无条件的爱全部贯穿进去,这个爱不是溺爱,而是知道因果之爱——现在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种关系,孩子都会在以后复制出来,包括家庭关系不良和家庭暴力。

深信因果吧,它不仅是佛法的宗旨,也是亲子教育的核心,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当孩子摔倒(无论是学走路,或是成绩,或是犯错误,或是说了不该说的话……)时,不是帮他扶起(代替、否定、指责),而是妈妈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女人的认可会让儿子将来选择一个贤妻,会让女儿成为一个贤妻),爸爸微笑地陪伴在他身边(爸爸的微笑与陪伴会让一个儿子成为一个稳重成熟的男人,会让女儿选择一个这样的老公),但不要消失,请相信,父亲的力量是无形的,它是一种能量,不可长期消失在孩子面前,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陪伴,这,就是韧性及勇气的源泉。


二、《相信自己,不要攀比他人》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美丽花朵。每一朵鲜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不但有像其他花一样的美丽,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样的花更加讨人喜欢。

[父母喜欢拿我们和别人比]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开越多的名人小小年纪就出了名。于是这个时候几乎每一个父母都把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够别人家的孩子棒,但又想自己的孩子比别家孩子更胜一筹。这样多么的自豪的事情啊。所以父母往往都会用激像法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说:你看看谁家的孩子家是那么的聪明、乖巧,而看看你自己,连一道简单的数学题都做不出来,你怎么那么蠢啊。早知道当初就不生你出来。其实父母不是真的说自己的孩子蠢,而是想通过这样方式,用他人的优点借鉴给自己孩子学习。这样孩子会更快的胜过他人。但是他们的思考方法错了,他们这样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优点,每一人的性格,爱好,特长都是不一样的。人与人自己是不可以相比的,这样只会导致你与你要相比那个人的距离越来越大。到最后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

[相信自己]

前一段时间,在一本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名叫《角色》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有一个家庭里每一个成员一天晚上做了那些的事情的一部分情节,人物有爸爸、妈妈、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一只“不起眼”的小老鼠。这是一个学校组织的一个剧场戏,喜欢表演的珠珠毫不犹豫去报了名,比且顺利通过了面试,选了演小女孩的角色。得到这个消息的珠珠,开心地嘴把都合不起来了[


]。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出演的前一天,扮演小女孩角色的珠珠被老师告知,自己的演的角色被顶替了。听到这个消息,他的脑子一片空白,充满疑惑和愤怒的语气从珠珠口中脱颖而出:为什么?为什么要我演小老鼠?据了解,代替他位置的是教育局的局长的女儿,人家有权有势,学校不敢得罪,所以就把扮演小女孩角色给了她。其实两者都很清秀,就是因为对方背景好,所以他只有演小老鼠的角色。就因为这样,她更加地伤心,上课也无精打采。回到家里,妈妈发现憔悴的珠珠,关心地问她发生什么事,她含着泪道出了原委。本来珠珠妈妈听完女儿的述说也非常的生气,但是想到自己的家境不能和别人比,所以她决定让女儿接受演小老鼠的角色。她对女儿说:虽然角色变了,但是你的气质是没有变的。我们要人穷志不穷,有些东西不是用权利可以成功的。所以你不用灰心。你会是最棒的一个。听了妈妈的建议,珠珠欣然地同意了,因为拿回自己的自信来。

第二天的演出照样进行,爸爸演在看报纸;妈妈演看电视剧;小女孩演在妈妈的怀抱里撒娇,显得非常的幸福,难怪珠珠会不舍得那个较色,但是现在她已经无法选择了。

当到演这个戏剧时,爸爸、妈妈、小女孩的角色已经演完,该到珠珠的角色了。她要做的是,在沙发旁边和后面模仿一只老鼠和多只老鼠的叫声。那声音是那么的逼真,在场的观众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多,一只老鼠的叫声和多只老鼠同时混合的叫声居然是同一个人的嘴巴了发出来的。最后珠珠演的角色获得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也因此,他被电视台选中,做某栏目的小主持人。

[发现自己长处,努力去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实我觉得,无论你是演什么角色,每一个人在自己的身上都会有闪闪发光的一面,那亮光虽然渺小,但它是那么的耀眼,只要好好的利用它,你照样会成功的。它也就是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护花使者,在自己遇到苦难时,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放弃;在获得小小的胜利时,不要骄傲。它让你实现了你自己的梦想,让你的成功在别人心中回荡。领悟其中的道理。

每一个人的出发点都是相同。但是,天时,地利和每一个人自己长处都不一样的,但只要找到自己的闪闪发光的那一面,你离成功的距离已经不远了。不要和他人相比,相信自己是最棒。以自己的实力也能创造出令别人羡慕的成绩。世界的大门永远为相信自己,不懈努力的人打开的。


三、《生命成长的必修课》

缘起:敢问孩子“志”在何方

那是在几年前,曾发生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三年级的一节语文说话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一个话题:“长大了干什么”。一个胖嘟嘟的男孩说:“我长大了要当老板。”面对一脸稚气的孩子,我怀着一颗好奇心问:“为什么要当老板?”孩子说:“我要赚好多好多的钱,让我的儿子、孙子享受。”我想,得把问题抛给大家,听听孩子们的观点,就问:“这个爷爷怎么样?”有孩子反驳说:“他不是一个好爷爷,他这样会让自己的孩子变成好吃懒做的人。”

我限入了深深的思考:在物质日益富足的今天,敢问孩子“志”在何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据乌鲁木齐市媒体一项对1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3%的同学在回答“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中”选择了“私企老板、企业家”,而“医生、律师和影视明星”随其后,只有10%的学生选择“工人”。山东某地对1200多名学生进行的以“长大你想干什么”为题调查结果显示,长大愿意当农民的只有两人。

我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叩问自己,我们渴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又为之努力了多少?志向是孩子成长的一盏心灵的灯,是一首催人奋进的乐曲,一个精神的理想家园。励志教育理应成为孩子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必修课。

一、同伴,一种不可忽略的无痕影响

镜头回放:一天中午,我匆匆走进教室,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怪事:几乎所有的男孩胸前都挂了三五块校牌。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我拉了一个男孩的手开始了访谈。原来,一个孩子看了电视剧《向前,向前》,非常崇拜徐元帅,刚巧老师发下几枚订制的校牌,觉得很像奖章,就密密麻麻地挂在胸前,还像同学炫耀说:“瞧,我的勋章真多,我是一名大将军!”同学见了,也觉得挺威武的,于是一个传一个,全班男生统统当上了大将军。

真有意思,一群多么淳朴而又可爱的小将军啊!是谁,让一群孩子都渴望成为将军,同伴!孩子在很多时候都会表现出从众心理,因为孩子毕竟还处于一个未成型时期,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未来的展望更多的来自于身边人的影响,而同伴是孩子身边最亲近,最相似,最大容量的群体,同伴的影响对孩子志向的形成和影响起着一种不可忽略的无痕影响。

因此,作为父母、教师要努力明了孩子所处的正式群体尤其是非正式群体中领头人的志向趋向。未来的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去承担不同的社会分工,才能使我们的世界依然五彩缤纷。孩子的理想还是一株刚萌芽甚至还未曾萌芽的幼苗,需要精心的呵护。只要孩子的志向是积极向上,能引领孩子奋进的我们都不应否定,只要孩子的理想是对社会有益的,我们都应予以认可。反之,我们则应对这一群体的孩子予以恰当的引导或干预。

二、学校,一个不可或缺的神圣课堂

镜头回放: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兴冲冲地对父亲说:“爸爸,你知不知道‘神六’上聂叔叔和费叔叔不再用尿不湿,而是用专用马桶了?”爸爸很生气:“你什么不好关心,偏关心什么尿不湿与马桶呢?”孩子的父亲哪里知道,孩子们刚在班队课上进行了《从神五走向神六》的班队活动,这些小天文迷们对神六可是着实迷了一回,“尿不湿与专用马桶”就是自己孩子所在小组的研究项目啊!所幸的是这位家长及时与老师作了沟通,老师索性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太空行”系列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一同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让“太空行动”火爆了一回。那个孩子呢,也与父亲一块儿过了一回太空瘾,并立志成为“神舟N号”的宇航员呢!

在过去的岁月里,学校曾有过轰轰烈烈地抓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场面,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教师中出现了两种想法,一是认为理想教育是虚无的东西,孩子今年想当什么,明天又不一定当得了什么,甚至明天可能压根儿就当不了什么,所以理想教育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其二是理想教育是高调教育,与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不一致的,所以教了也是白教,不如不教。

但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天地,我们理应担负起励志教育这门必修课的教育任务,高扬励志教育的旗帜,学校教育是开展青少年励志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神圣课堂。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为孩子点亮一盏心灯,照耀人生的路。

相关调查表明,孩子的志向是在变化的,波动的,动态的,而这些变化与学校的教学特色、学校开展的各种主题活动,甚至一个班的班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校在励志教育中,应唱好这样几首曲子:

1、主题曲。学校应定期组织一些以励志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人人有志向,个个有目标”成为一种共识,让每一个孩子在心中都燃起理想之灯。我们学校就开展了系列活动,如“与名人对话”等活动,我们先后邀请了著名作家郑渊洁、沈石溪等走进学校,走进孩子的心田。当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偶像提出一个个稚嫩而可爱的话题时,当孩子们缠着自己的崇拜者签名合影时,孩子们的理想之花已悄然开放。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大队,在参加了消防中队队员队务训练后,孩子这样写道:“……一个叔叔为我们表演登云梯,只见他‘嗖嗖’几下就爬上了云梯,我抬头看看,足有三层楼那么高,真让人佩服。我心里想,他们的本领是怎么锻炼出来的呢?一定很不容易吧!他们的动作那么熟练,一定是化了不少功夫的。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消防队员,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个孩子则说:“我们也应该有武警叔叔一样铁一般的纪律,在集体活动中严守纪律,做一个心中有集体的人。”

2、协奏曲。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默默地影响着孩子的志趣,这不仅仅开发了孩子在不同领域的潜能,孕育着不同的兴趣与爱好,更是一首励志教育的协奏曲。有时,一次主持节目的机会,会让孩子蒙生成为主持人的愿望;有时,一首小诗的发生,会催生一个文学家;有时,一次航模比赛的成功,会诞生一个科学家呢!

3、小夜曲。教育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励志教育同样如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小夜曲的创作者。在孩子一则偶然的日记里,在孩子课堂上一句即兴的发言里,在日常的一句交谈中,会投射出孩子理想的影子,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奏响一曲理想之歌。

当雄鹰尚嗷嗷待哺于巢穴之中,它已有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振翅九霄,搏击蓝天,与白云共舞。让我们做一个点灯的人,用我们的真心、细心、恒心,做好励志教育这篇文章,点亮孩子的心之灯

原创文章,作者:托尼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4147.cn/lizhixiaogushi/202057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