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航线首页
  2. 专题资讯

教养的第一课:婚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外卖省钱大联盟


教养的第一课:婚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演讲者:


林如萍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

教养孩子,亲子互动中的“体会”与“感受”远比教养“方法”更重要

我有一个上大四的儿子。我来北京时,他跟我说:“妈妈,你应该去。大陆好大,我们应该多认识,多往来。”我儿子在三岁之前是外婆带大的,当时我在学校刚刚起步,研究跟教学工作非常繁重。到了他三岁的时候,我迫不及待把他带回台北,因为台湾师大有个幼儿园,跟我的工作地点就隔一面墙。第一天我带他去幼儿园,他很安静,个子小小的,一直拉着我的衣角。我听到学校的上课钟声响了,我就跟他说妈妈要去上课了,下课会来接他。他不哭不闹,就紧扒着不放。

晚上带他回家的时候我很心疼,用尽各种方法跟他讨论上学的事,可他就是一脸忧愁。不哭闹的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声音是什么。后来他跟我说,下课后一定记得来接他。一个刚离开外婆身边的孩子,最没有安全感。后来我灵机一动,就画了一个时钟,讲了一个长针和短针的故事给他听,还让他带着爸爸、妈妈的照片去上学。那天老师说他进步一点点,还是没多说话,不时抬头拿出那张纸核对四点到了没,不时低头看一看爸爸、妈妈的照片。就这样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帮了很多的忙,老师一再安慰他:“妈妈肯定记得,一定不会忘记你。”每一天我都问他,在学校里有没有高兴的事。他说最高兴的事是妈妈准时接他,永远都是。终于有一天,他说最高兴的事情是他跟老师、小朋友一起画图。那天我在家里喜极而泣。从此之后他不需要那个时钟,不需要那张照片,在我接他的时候,他跟我说我接得太早了,他们游戏还没结束。

我觉得我们好像不应该在这里苦恼怎么教孩子才有效,也许应该更多地了解孩子得到的讯息是什么,孩子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我跟儿子说下课就来接他,对他来说是什么意义?我对他说我不会忘记,那是一个什么承诺?所以,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不只是在谈教养的方法,而是亲子互动当中的体会、孩子的感觉和孩子的解读。

在教科书上,教养是指“父母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把孩子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通过父母教养,孩子从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化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我们说这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求学念书,他也传承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信念[

]。

最近这十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教养其实是一个互动的历程,就如同刚刚我提到的经验,我们这样教,孩子作何解读。我们中国人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其实孩子好苦啊,因为我们一直在孩子的“不需要”上努力。如果从亲子互动的角度来看,我们这样教,可孩子是在自己的认识里选择性地接受。如果我们没有觉察这一举动,还真不知道效果如何,开了什么花,结了什么果。所以知觉(体会)跟亲子良性互动远比方法更重要。

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教养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化历程。以一个台湾对青少年的研究为例,很多时候一个暴力横行的青少年,事实上是家庭养出来的。原因在哪里?孩子在青少年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些暴力的倾向是怎么产生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区分为“监控行为”和所谓的“严厉教养行为”。什么是“监控”?是指我们要孩子几点出门、几点回家,我们规定他的生活,我们期待他生活得规律。父母的监控确实有帮助,帮助降低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但是,父母的教养行为呢?这个研究特别关注父母的严厉教养行为,例如:打骂孩子到我们看来是不正当的程度。可是这些教养会不会造成一个有暴力倾向的青少年呢?这是这个研究最关注的。结果发现,如果这个青少年认为父母的教养是出于爱和关怀,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比较好的。这种教养就不会导致孩子偏差的行为。这样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对儿子的管教更是如此。更简单地说,我们说的管教,“管”是有用的,但是“教”只有建构在情感关系跟孩子的理解之下才有效果。

所以,如果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有句话很想跟大家分享: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例如,父母爱买书跟父母爱读书,哪一个对孩子的阅读习惯比较有帮助呢?我们好像找各种因素,投入孩子的学习历程,然后看他的结果,包括学习表现。你发觉很多时候父母做什么并没有解释力,可是父母本身的特质对孩子的成长却有极显著的影响。父母爱读书,可是家中不一定要买好多书。孩子看着我们的背影,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很有趣的地方,画上重点,一会儿这本书翻过来,一会把那本书翻过去,如同刚刚我拿到的《梦在青春在》,马上翻,看到第七页讲的是婚姻与爱情。我觉得俞敏洪先生一定是浪漫的人,他说人生如果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就像一碗汤没有调味。这个比喻真好!没有调味怎么喝啊?孩子在看到我们在阅读当中找到笑容,他会凑过来,他会想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然后他会发现书里有小世界,有全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化是一个互动的历程,经过孩子解读后的亲子关系才能够教育他,而父母本身对于这件事情的信念跟行为远胜于作为

原创文章,作者:托尼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4147.cn/zhuantizixun/202026569.shtml